- 吉林大学卢晓峰教授"我愿意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
学生眼中的卢晓峰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通常晚上10点多才能回家。他说,是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给他树立了好榜样,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我愿意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
时间拉回到20年前,卢晓峰抱着对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向往,考入吉大。他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卢晓峰的宿舍有10个室友,室友们都喜欢学习,大家都觉得读书很快乐,早出晚归学习是常有的事儿。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卢晓峰就立志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说这是吉大醇厚的学风和优秀教师影响的结果。
经过四年的刻苦努力,卢晓峰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吉大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就这样,他又在化学学院度过了四年学生生涯。
卢晓峰的导师是张万金教授。在机缘巧合之下,他加入了张教授爱人王策教授的课题组。王策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静电纺丝的学者之一,年轻的卢晓峰在王策教授的培养下对静电纺丝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也成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读书期间迷茫是常有的事儿,但是卢晓峰是个特例。他怀揣着对化学的兴趣,一直很坚定地想从事科学研究,后来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后,他更坚定了一直从事科研的决心。“我愿意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卢晓峰说。
“像一头韧性儿十足的黄牛”
2007年,卢晓峰博士毕业后去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障碍,卢晓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他积极调整心态,迎难而上。博士后出站后,他的科研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同事们评价他:“卢晓峰像一头牛,韧性十足。”在后来的工作中,他的这种韧劲儿体现得更加明显。
卢晓峰刚开始做静电纺丝的时候,国内学者很少涉足这个领域,可以说是一个冷门方向,但是他一直坚持这个方向,没有盲目研究热点。近几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价格便宜、回收利用方便等特性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一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的防雾霾口罩和防雾霾纱窗中。
目前,卢晓峰正在研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催化。他介绍说,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应用上前景广阔,纳米纤维膜优点很多,它可以放在溶液中催化,回收方便,可以反复利用,提高实验效率;由于催化活性提高了,这种材料也可以节约催化成本,且纳米纤维制备相对简单,价格不贵。
他最近申报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都是关于静电纺丝纳米催化方面的。这些项目研究的核心是利用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做一个纳米反应器,实现它对小尺寸功能性纳米粒子的负载,然后从结构和组成上不断地去调控其性能。
兴趣很重要,它会引领一个人上路,但只有坚持才能使人走得更远。正是对静电纺丝持续十多年的研究,卢晓峰和团队才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师基金以及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
“学生们也是我的孩子”
2008年底,卢晓峰返回吉大时,除了科研能力提升了,身上的担子也重了。这一年,他站上了讲台,开始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
卢晓峰受到自己导师的影响,十份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新生对仪器还不熟悉,卢晓峰就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带着他们做实验。等到新生熟悉了实验操作后,再给他们一个探索型的课题,让他们慢慢尝试。如果有学生想自己单独做课题,卢晓峰会和学生先沟通,确定可行性之后再鼓励学生去做。在课题进行期间,卢晓峰经常和学生们互相讨论课题进展,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
除此之外,他十份注意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他通常先让学生大量地翻看文献,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摸索着写。当学生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后,他都会花费几天的时间认真修改。改好后给学生,让学生再接着改,来来回回反复几次后,学生基本能掌握学术英语写作规范,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由于对学生倾注太多心血,难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忽略。卢晓峰说:“我经常接孩子放学,把孩子送回家后,又继续回到学校工作。有一次,孩子对我说,爸爸,你能不能不走啊,留下来陪陪我。当时听到这句话有点心酸,觉得很亏欠孩子。不过转念一想学生们也是我的孩子,我也希望他们学有所成。”
卢晓峰的很多学生也确实不负期望,在校期间发表很多质量高的学术论文,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三星奖学金、苏州工业园区奖学金等各种奖学金以及吉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
卢晓峰教授对于工作怀有极大的热情,即使早出晚归也是乐此不疲。科研工作能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因为有了一份热爱,所以辛苦都是值得的。卢晓峰说,化学学院有很多教授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会继续向榜样学习,努力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为学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吉大的花儿开了又落,落了再开。卢晓峰从入校至今已看了近20载花开花落。20年的光阴,卢晓峰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师者,不变的是那份认真钻研、踏实做事的初心。卢晓峰说,能在母校学习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他希望能继续守候这份简单的幸福。
- 我来说两句